•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忘了是谁说:大学,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尊贵

2003-12-08
阅读:

--忘了是谁说:大学,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尊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2002年3月11日24时,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因患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他是在工作岗位上倒下去的。

3月15日下午3点,郑培民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他在湖南工作时的领导和同事,有下乡时同吃同住过的父老乡亲,还有曾经朝夕相处过的老师和同学……清华经管公司的潘家轺老师和张渌老师以及第一届干研班的同学也在送行的队伍中, 800多人挥泪向郑培民同志的遗体告别。

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是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涌现出的又一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关于郑培民的报道有很多,但对他曾经在清华学习的那段时光却少有提及。为了更好的缅怀志士,校友办采写了这篇报道,以此告慰英灵,也意在通过记取郑培民在清华学习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追求完美"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校友身上的血脉传承。

扎扎实实学习 踏踏实实做事

--追记校友郑培民

1981年到1982年,郑培民就读于清华经管公司的前身经管系的首届干研班。当时,国家正面临着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国家开始全面恢复经济工作。为了使干部达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国家决定培养一些后备干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培民这样一批单位中的中层领导干部经过厂里推荐,部里审核,清华考试等层层筛选,最终来到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当时的经管系学习。这就是清华经管历史上的首届干部员工班,共有98名员工,分三个小班,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融入清华精神

曾经担任首届干研班班主任的潘家轺老师说,比起现在,当时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虽然那时的郑培民已是厂里的中层干部,但在学校里就成了一名普通员工,住8人一间的宿舍,睡上下铺的板床,到员工食堂排队打饭。学校的条件虽然差了些,但郑培民和同学们对此并无抱怨,心境淡然的享受着那份"回归员工时代"的清苦和快乐。艰苦的环境也磨练了他的心志,而清华严谨的学风,老师们严格的要求,以及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更是对郑培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郑培民并不是抱着到清华镀金的态度,而是在扎扎实实地学习着。潘老师说:"对郑培民总体印象是: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遵守纪律,学习刻苦。但不喜欢表现自己,在同学中间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其实郑培民心中的理想一定是火热的。作为员工,他当时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学习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做学问是要耐的住寂寞的。而一旦进入到工作的角色中,他的才能立刻就会展现出来。

1990年5月,时任湘潭市委书记的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潭和湘西虽是一字之差,但却是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会长沙只有一个小时车程;而湘西则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0多个小时火车。选择了湘西环境的艰苦是必然的,用郑培民自己的话说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

对于调到湘西,郑培民是痛痛快快地就答应了。艰苦的环境,并不是他考虑的范畴,他考虑的是如何能为老百姓多做实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他就去了叭仁村。"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到乡里,然后,喘着粗气,手脚并用,徒步走上4个小时12公里的陡峭山路。郑培民是在这里住过的最大的领导,老百姓在十几年后仍然对他记忆犹新。

一来到叭仁村,他一户一户地察看和座谈,看村民锅里煮什么,问村民冬天盖什么,与村民谈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后想怎么过。在考察的同时,他也不断地思考着,最终决定把全州最穷的叭仁村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村。于是他多方筹集次金,帮助该村打通引水隧洞,解决了群众祖祖辈辈饮水难的问题,安排统销粮解决夏荒,还架了电线、修通了简易公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开展计划生育。现在村民们再也不用走上16里路,挑着重重的木桶,豁着命地到山沟里去跳水了,而且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环境往往能磨练人的心志,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一个人的伟大人格。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也融入到郑培民的血液中,成为他为人做事的准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汲取管理智慧

潘老师说,除了清华深厚的精神和良好的学风使郑培民和他的同学们终身受益外,短短一年半的学习,也确实让他们汲取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这批员工都很优秀,有着巨大的潜力,他们过去多为理工科院校毕业的技术型人才,对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干研班让他们在管理学科领域有了较深的涉足,如经济、法律、计算机、数学、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大有帮助。由于这些员工大多来自工厂,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些特点,在学习的第二年专门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的工厂做为期8周的社会实践,在为工厂咨询诊断的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工厂的不同情况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实际的验证。干研班的同学们普遍认为:和原来相比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

曾为首届干研班副班主任的张渌老师说,郑培民和他的同学毕业后也曾多次回经管公司看望老师。他们认为在清华的学习和实践,开阔了视野,使他们具有了更超前的意识和眼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敢于介入许多新领域中。张老师还举例说,当时有同学认为学习计算机没有用处。但当他回到工作岗位,厂里开始搞信息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使他能够从容地领导厂里的信息化改革,而不至于手足无措。这时他们才深深体会到在清华学习确实受益匪浅。

也正是在清华汲取了充足的知识养分后,郑培民更加具备了一个领导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谋略。

在他调到湘西州之后,他所想到的是湘西州未来10年后的发展前景。这个前景,又可能是当地干部群众在短期内不能理解的,这是考验郑培民耐心的过程。他用手比划过一个雁阵给干部们看:"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个班长,就是领头雁。这个领头雁啊,不能飞得太快,脱离开雁阵,就起不到头雁的作用了;可也不能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就失去了头雁的作用。"

湘西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小水电,为自治州的发展起步奠定了基础。然而,小水电受着季节的制约,也制约着湘西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当时的观念和体制下,放弃了小水电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利益,因而阻力重重。郑培民这时起了"头雁"的作用,果断决策,引进大电网。

在清华学习期间,郑培民还曾在社会实践中到基层工厂作企业诊断,这也同样为其在今后工作中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湘西州当时的湘泉酒厂,只是一个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的小酒厂。郑培民在前任扩建湘泉酒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支持了这个酒厂的三期扩建。如今,壮大起来的湘泉酒厂已成为上市公司,自治州干部的工资中3元钱就有2元来自这个公司上缴的利税。

郑培民的感人故事是讲不完的。常见大师们用一个字来道破一件事物的玄机,我也试图用一个字来概括郑培民的一生。令我自己都十分惊讶的是,还来不及思索,一个字已经跳了出来--"实",我觉得没有另外一个字比它更贴切。郑培民为人忠厚老实,学习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这正是对"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的一种完美诠释,能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环境中守住一个"实"字实属不易。

后记:由于年代久远,潘家轺、张渌两位老师对郑培民的一些具体事情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在他们的印象当中,首届干研班的同学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现在他们大都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担任着重要的职务,象郑培民一样,敬业爱民,不谋私利,对党和事业忠心耿耿。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