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1980年考入清华经管公司管理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86年保送亚洲理工公司工业工程和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参加英国雷丁大学房地产管理公司的课程学习。1989年涉足房地产行业,曾担任华润集团海外最大投资项目--位于泰国曼谷的All Season Place董事总经理、百年城集团高级副总裁、沈阳百年城商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泰国城市地产集团中国业务高级副总裁、上海盘谷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濛濛细雨中,奔波中的宋海如约而至。由于工作繁忙,宋海上次回母校还是百年校庆的时候,一年的时光已眨眼而逝。回忆也从这里开始。
百年华诞铸丰碑,精神家园再聚首
2011年4月24日下午,正值清华百年华诞之际,二校门、日晷、大礼堂、清华学堂等标志性建筑前熙熙攘攘,然而,就在不远处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前,宋海庄重的献上了鲜花。
拜访春风化雨、白发苍苍的恩师,与老同学回忆青春趣事,宋海感触颇多,“清华人,这三个字溶于每一位清华学子的血液,是我们共同的标签。”当经过同方部门前的布告栏时,宋海被一幅幅校友照片所吸引。中间最突出位置是清华百年涌现出的著名学者,而国家领导人仅放在左边的位置。“点点滴滴,体现着清华朴实无华、尊重大师的风格。”
漫步在熟悉的校园,求学路上的酸甜苦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蓦然浮上心头;矗立在静谧的纪念碑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铭文还如当年初见时那般震撼。“清华园于我,是精神家园,也是起航的港湾。”回忆如酝酿多年的美酒,历久弥香,温暖于心。
清华人:代代相传的清华精神
1980年8月底,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宋海坐火车从合肥来北京报道。当时火车上乱扔果皮现象屡见不鲜,而坐在宋海对面的年轻人则仔细的将垃圾放在随身携带的纸袋里,等列车员清扫时一并处理。在攀谈中,宋海了解到,这名年轻人叫周军,正在清华就读。入学第一天晚上,宋海计划去操场观看免费电影。周军主动将不熟悉校园的宋海送到了观影处,然后急匆匆的赶去图书馆。面对一头雾水的宋海,周军笑着说“在清华,图书馆是要抢座位的。”“周军学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清华人,让17岁懵懵懂懂的我初窥到清华风貌。”
“邢家鲤老师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终生。”1981年,邢家鲤讲授《工业生产过程概论》。邢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能源战略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能源的节约利用,这些理念即使在宋海多年后的工作中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在讲解专业知识以外,邢老师还很注重对员工在信仰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共产主义者,建议同学们通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而理性的思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2004年,班上的一些同学去邢老师家里探望,诧异的发现屋里的家具还是81年时的“老古董”,而这些简单的家具还是当年从学校借来的。“邢老师说,这是公家物品,都是要还的,要保护好。”提起已经过世的邢老师,宋海动情地说。清华百年,英才辈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默默耕耘、德才兼备的教师们。“行胜于言,这四个字是邢老师教给我一生的财富。”
宋海还是一位忠实的“朱镕基迷”。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镕基经常回校作报告,并于1984年受邀担任经管公司首任董事长。“四年里,朱董事长的每一次讲座我都去听。”朱董事长的讲话求真务实,详细的阐述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作为一名经管专业的员工、一名清华人,宋海清楚地意识到,不仅仅要明白这种差距在哪里,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去缩小差距。而朱董事长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说话的风格,也深深影响了宋海。在论文撰写及实际工作中,他以数据为先,逐渐培养严谨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式。
在日常学习和平时活动中,宋海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清华人肩头的责任、与国家民族同命运的联系。每年义务献血,周围同学们都会踊跃报名,献血量远远高于指标要求;在新生教育中,校领导在讲话中严肃的指出,哪怕你是作为一名工程师去修建一座小的桥梁,也要追求卓越,为行走在桥上的老百姓负责。一点一滴,见微知著,在“追求卓越、爱国奉献”的清华精神熏陶中,宋海体会到,“母校,教给我‘担当’。”
书山文海中的“文艺青年”
“正如钱董事长讲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抛弃短期的功利主义思维,在学校多读些看上去‘没用’的书,做些‘无用’的事,对未来的人生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宋海回忆起“不务正业”的校园生活。
“图书馆是我的第二课堂”。从小酷爱读书的宋海,深深的为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吸引。课余一有时间,宋海就去图书馆“抢座位”。无论是专业资料,还是文史类书籍,甚至流行杂志,都是他广泛的涉猎目标。谈起这段经历,宋海还清晰记得一本杂志上的一句话,“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差别就在一个字。面对半杯水时,悲观主义者说,只有半杯水;而乐观主义者会说,还有半杯水。”这句话在随后的二十年工作中伴随着宋海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不仅仅是一代代清华人耳熟能详的口号,更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珍贵回忆和终生财富。”在八十年代的清华园里,每天下午四点半,校园广播准时响起“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广播声音一响,宋海就会拉着同学们收拾书包离开教室,回宿舍换好运动衣后一起奔向操场。挥洒青春的汗水,展现骄阳的活力。五年的不懈锻炼,不仅缔结了一朵朵弥足珍贵的友谊之花,也让入学时身形单薄的宋海逐渐强健了起来。
“重视艺术是清华的另一项传统,艺术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时任中央交响乐团团长的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提出交响乐要从大员工开始推广并将清华作为第一站。从1980年开始,每个学期中央交响乐团都会在大礼堂举行音乐会,李德伦还为同学们讲解作品背景、作曲家生平以及音乐会礼仪等。每次音乐会,宋海都会赶去参加,并因此深深的爱上了音乐。每周一到周六晚上,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宋海都和伙伴们聚集在音乐室外,沉醉在优美的音乐世界里。
敢于做吃螃蟹的人
1986年经过公司推荐,宋海赴亚洲理工公司攻读工业工程和管理硕士学位。导师对中国经济充满兴趣,希望宋海能独立设计一个适合中国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导师也坦言,在未开拓领域中的研究会遇到超乎想象的困难。面对挑战,宋海欣然接受,“无限风光在险峰”。
“要做,就做最好。”随着课题的深入,宋海发现国内的数据匮乏、概念陈旧、参考指标与国外脱节等诸多问题。他用大量时间收集数据,然而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众多数据的真实性如何保证?同学劝他不要太较真、“差不多”就可以。宋海咬紧牙,细致的排查数据、去伪存真,查阅相关书籍,搭建模型。回忆起这段往事,宋海坦言,“清华教给我的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宋海建立的模型得到了计量经济模型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的认可和肯定,准确预测了中国之后20年经济发展趋势。
态度决定高度,专业赢得信赖
毕业之后,宋海进入华润集团工作。1989年,入职一年后他就参与到华润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位于泰国曼谷的All Season Place。该项目投资额约六亿美金,这在当时国内以及泰国房地产行业中都是首例。“每当想起刚入职时那段时光,都会由衷的感谢华润提供给我如此广阔的平台。”陌生的行业、全英文工作环境、不会讲泰语、不懂泰国法律等诸多问题迎面而来,当时负责项目的领导重视听取员工意见,经常举行“头脑风暴”。面对领导的询问,刚接触工作的宋海并没有随意发言,而是主动去学习香港和北京的成功案例。“清华人讲究实事求是,不惧怕主动学习。”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中,宋海体验着破茧成蝶的痛楚与欣慰。经过反复调研,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聘请最顶尖的专业人才。“做,就做世界最一流的项目。”顶级的设计师、法律顾问、律师等相继加入到项目中。随着项目的开展和深入,困难和挑战不断涌现,宋海没有丝毫气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过在世界级平台上的磨练与积累,宋海培养了专业的态度,更领悟到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过十年的精心打造,All Season Place从一片空地成为迄今近几十年来曼谷最耀眼的明珠。“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更多的汗水和挫折。”
“如果你足够渴望,1%的可能性就是100%。”当一幢幢伟岸的楼宇拔地而起时,招商工作随即展开。当时通用电气在曼谷的分公司恰巧要重新选址,宋海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必须争取的客户。前期准备顺利完成,一个坏消息随着而来,通用电气最终备选的选址方案中不包含华润的项目。当了解到第二天是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总部在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宋海立即与通用电气亚太区董事长进行电话沟通,争取到半个小时的面谈时间。当天晚上宋海和助理一起通宵工作,整套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由于签证问题,助理替代宋海乘坐第一班飞机前往位于新加坡的亚太总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磋商,成功将华润的项目加入备选方案并最终获选。
在华润完成扎实转型后,宋海回到了国内,在担任百年城集团高级副总裁及沈阳百年城商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开发了位于沈阳中心商业区的占地41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体温州城、位于大连滨海路的琥珀湾、位于大连星海广场百年汇等项目;随后又作为泰国城市地产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中国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业担任。
自从1989年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宋海已经不间断地从事国内外大型房地产全程投资开发23年。二十年磨一剑,经过不断的积淀和思考,担任上海盘谷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宋海秉承国际化的规划开发理念、创新的户型设计、健康时尚的生活品位和顾客为尊的优质化服务,开发了位于上海嘉定新城的大型住宅项目“盘古天地”。该项目当年便被上海《新民晚报》评为“影响未来20年——2009十大明星楼盘”,并陆续获得其它各类荣誉,成为嘉定新城的标杆楼盘。
在采访的最后,宋海用他最尊敬的朱镕基老董事长的一句话与校友们共勉:“每个清华人都负有责任,建设这个国家。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
采访时间:2012年9月7日
采访地点:上海
采访人:乔蓉、毛咪濛濛
撰稿人: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