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高效的沟通,人们能够得到心心相印的伴侣、乖巧孝顺的孩子和相依相助的亲友;还能营造职场中、邻里间的融洽关系。高效的沟通也是公司等各类组织、各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前苏联与美国的交往中,曾因双方对一句话的理解有分歧,未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而对前苏联的国家命运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件事发生在1962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时任苏共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其间,他跺着脚喊道:“我们要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送终’。”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是苏联的威胁,其目的是要消灭美国。虽然一些学者和苏联官员随即指出,在俄语中,这句话意为苏联体制比西方体制更有生命力,并无威胁之意。俄罗斯棒小伙可能会说:“我会给我爸‘送终’。”其意为,他可能会比他父亲活得更长。然而,这些解释并没能消除部分美国人的误解,他们仍将赫鲁晓夫的这句话视为苏联方面的威胁与挑衅,由此增加了此后两国之间解决分歧的难度。
沟通是如此重要,但高效的沟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沟通方法也需要时时调整与不断更新。因为沟通的对象时有差异,沟通的问题又变动不居,显然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应付林林总总的关系。在哈佛大学教授罗杰·费希尔与斯科特·布朗合作的新著《沟通力》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中,维护沟通主体间建设性的良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而这种良好合作关系不应与实质问题的沟通结果挂钩。
但在实践中,沟通主体却常常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会本能地将与对方的关系和实质问题的沟通结果搅合在一起。例如,父亲要求儿子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如果儿子没有照办,父亲常常会对他日渐凶恶,不再有慈祥状;儿子也逐渐开始畏惧、躲避父亲,不再与他亲密。父子关系恶化后,父亲更难让儿子学业进步了。
费希尔和布朗的见解是,父亲应当在与儿子就实质问题没有达成理想沟通结果的情况下,仍然与他保持能够有效解决彼此分歧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且,在与儿子关系恶化时,父亲应停止实质问题的沟通,着力将与儿子的关系恢复到良好状态。
如果沟通主体单独考虑如何建立并维持良好合作关系,而不与实质问题挂钩,则处理实质问题时才会得心应手。他们的这个建议适用于所有的沟通主体,如父母子女、夫妻间,朋友、同事间,个人与公司、政府等机构间,以及国家之间。建设性的良好合作关系的核心是,双方是否有能力成功地解决各种分歧。这一关系不需要双方彼此赞同、欣赏,即使一方强烈地反对另一方的价值观、立场、愿望或行为,双方也应保持交往。疏远对方、断绝与对方往来,这一沟通主体广泛采用的方法,并非向对方表示不赞同的唯一方式。著名律师约翰·洛德·奥布莱恩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在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声名狼藉时,在一个公开场合,有人给他俩作了引见,奥布莱恩对准备和他握手的麦卡锡说:“参议员,为了表示我对你的所作所为的强烈不满,我不打算同你握手。但是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倒是很高兴在你方便的时候去你的办公室,同你谈谈我们之间的分歧。”
既然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它呢?费希尔和布朗全面总结了建立该种关系所需的六个基本要素。
理性:保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无论是钦佩、尊敬和关切等正面的情感,还是恐惧、憎恨和愤怒等负面的情感,都会影响人们的观点和行为,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交往关系。感到愤怒和憎恨,犹如感到寒冷和饥饿一样,是人类的自然的生理反应。人们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即表达感情的方式。理性的决策需要情绪的平衡,过多的情感会影响判断力,过于冷淡则会削弱积极性。
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越能理解彼此的观点、兴趣和价值观,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人际关系中,要放弃主观成见,尽可能地了解对方。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有助于尽可能清楚地了解对方。
沟通:作决定前征求和倾听对方的意见。
沟通是双方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必要前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会影响双方解决分歧的能力。沟通不畅会导致猜疑、误解、合作效果不佳等结果。最简单有效的沟通办法是切实地同对方商量,作决定前征求对方意见,并细心倾听。
可信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信任对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如果高度信任对方,就可以毫不怀疑地接受对方的意思表示,相信对方的承诺。反之,极度不信任会使双方产生摩擦,沟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大多数交往关系介于完全信任和极度猜疑之间。沟通主体应当增进自己言行的可信度,同时,做到正当地怀疑或有根据地相信对方,在风险许可的范围内充分相信对方。
说服,而非强制:有话好商量。
如果把与对方沟通视为决斗,通过攻击和威胁,使对方屈服而非心悦诚服,会严重破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管对方的态度如何,采用说服的方法既有利于实质问题的解决,又能使双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接受:认真对待与我们有分歧的人。
认为对方不可理喻,拒绝与对方沟通,就会失去让对方了解情况、说服对方的机会。若要成功消除彼此的分歧,任何一方都必须做到与对方保持往来,并将对方视为合作伙伴,认真考虑其利益和观点。
本书还建议,在培养建设性的良好合作关系时,沟通主体应采取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积极策略。与对方交往时,持完全积极的态度,只做既对双方关系有利又对自己有利的事,不计较对方是否也这么做。而且,仅凭单方采取完全积极的沟通措施,就能使双方的关系大为改观。
费希尔与布朗所倡导的沟通方式,不论实质问题的沟通结果如何,都要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论对方是否理睬都积极与其交往,在现实中存在吗?确实是有的!有一实例可作引玉之砖。
某男生清秀颖悟,言笑巧妙。常有女生邀其出行,因耽于游乐,学业日渐荒疏。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某日,他出游归来,饭后闲聊时,父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和蔼又认真地对他说:“看到你和同学玩得这么好,我们很高兴!如果你们生了小孩,也不要紧,抱回来,我们帮你带。”儿子白了父亲一眼,嘀咕道:“神经病!”
也许是为了证明父亲把自己看扁了;也许确实还没做好当父亲的心理准备;此后,该少年收敛了玩乐之心,开始专注于学业。
对照本书中的沟通理论,这位父亲的沟通方式竟然与其非常契合,虽然他对本书一无所知。
本书对基本理论的论述提纲挈领、简要明晰;对琐碎细节的解析不厌其烦;辅之以精当、贴切的实例,读者能从字里行间各有所悟。
徐璐撰稿
《沟通力》中信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罗杰·费希尔,哈佛大学教授,“哈佛谈判项目”主任。
斯科特·布朗,“哈佛谈判项目”主任助理。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
第一章 目标:建立有效处理分歧的关系
第二章 第一步:分清人际关系和实质问题的不同
第三章 策略:持完全积极的态度
第二部分 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理性: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第五章 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第六章 沟通:作决定前征求和倾听对方的意见
第七章 可信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八章 说服,而非强制:有话好商量
第九章 接受:认真对待与我们有分歧的人
第三部分 总 结
第十章 协调一致:综合所有要素使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