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下一轮全球金融》

2013-01-22
阅读:

 

对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只有极少数学者宣称自己预见到了;明确表示自己没有预见到的学者也寥寥无几,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辑、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沃尔夫是其中之一。在他的《Fixing Global Finance》一书中,他坦率地说:“我是否预见到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危机?当然没有。回头看看这些令人吃惊的事件,我必须承认部分原因是缺乏想象力,部分原因是理解失误。”

沃尔夫所说的“缺乏想象力”是指,他误以为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会在他的有生之年里重现了。对于自己的“理解失误”,他则耗用了本书过半的篇幅来阐释。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开启了全球经济新时代。美元等世界最重要货币的汇率也开始步入不稳定时代,导致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世界经济的产生。这也被称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全球化”。沃尔夫认为,第二次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根源之一是石油出口国、中国等东亚国家与地区的储蓄过剩;根源之二是因全球缺乏有规则约束的货币体系而导致的货币过剩,例如,美联储长期采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美元泛滥。他指出,第二次全球化的一些重要特征是2008年经济危机规模如此惊人的原因。

一、第二次全球化促成了全球金融体系自由化。这使金融机构、投资人和监管者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甚至在日本、瑞典和美国等相对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这种陌生感让他们容易犯错误。私营的与公共性质的金融机构,都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央行等机构的决策所产生的各种责任,而政策制定者与投资人对此完全不知情。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金融体系自由化使投资者(或监管者)对资本的流动实施管制很难。因为这需要对金融体系(含帐外和海外交易)、官方储备(含期货交易)、公共财政(含或有负债)和非金融企业界的资产负债表(含外币风险)保持及时的动态观察。

二、其实,许多国家都对金融业提供了或明或暗的、无限制的政府保障,金融体系仍然是在没有赢利压力与风险的情况下运行的。这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产权保护没有效力,而且几乎没有破产程序。这些银行体系的债务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共债务:银行业将收入私有化,而一旦损失大到足以抵消其资产,甚至在此之前,它就会将这些损失社会化。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库,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93个国家发生了117场系统的银行危机,耗尽了银行体系大部分或全部资本。其中的27场危机所花费的财政成本相当于或超过了该国GDP的10%。成本最高者当属1997年发生在印尼和80年代初发生在阿根廷的危机,各花费了GDP的55%。

三、新兴市场经济体中,风险丛生。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不发达;自由金融市场经验不足,有技术和经验的人才匮乏;政府效率低又腐败,政策制定者贪贿成风;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行为泛滥等。由于外国人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公共财政廉洁性及其货币购买力稳定性缺乏信任,他们极不愿意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发放贷款,进而又形成了金融美元化和实际美元化。前者是指居民的国内金融合同(含存款与贷款)大比重以美元等外币计值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实体经济中,商品与劳务合同普遍以外币计值的现象。学者们称之为货币错配。随着汇率大幅波动,这些以外币计值的资产与负债也会随之波动,并使各国的金融状况极度脆弱。

经过这番追本溯源的研究,沃尔夫清楚地认识到,在面对极度脆弱的金融状况时,最成熟的现代金融体系依然不堪一击;放松金融管制一如既往地繁衍着经济危机。

 

沃尔夫敏锐地觉察到,全球储蓄泛滥及与其相关的国际收支失衡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压力,处理好全球收支失衡和货币体系问题是解决全球金融问题的关键。在本书中,沃尔夫提出的修复全球金融体系的具体措施是,全球宏观经济不应再依赖美国来实现整体平衡,也不应再像过去十年那样将美国作为最终借款人和消费者;而应寻求建立自由且市场化的国际金融体系。

近十余年来,除美国储蓄不足外,世界其它地方的储蓄大大超过投资。其结果势必造成实际利率下降,这也导致美国必须承受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实际利率偏低的事实强烈地表明:美国的赤字并未流向投资领域,它借用大量外债进行消费。沃尔夫认为,美联储是一系列泡沫的始作俑者,它扭曲资产价格,向全球的贸易伙伴强加了大量的多余货币。货币过剩意味着世界上的储蓄者都是被动的受害者。美元过多还导致了低水平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致使美国消费者的贷款快速上升和家庭储蓄的急剧下降。结果,过度消费的洪水冲破了防线,造成大量的贸易赤字以及美元的外流。由于各国对外汇的干预,盯住美元的货币还能够维持其低水平,并导致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囤积。

因此,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国内和国际改革,使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资本的净进口国,可以保持经常账户赤字,且无须担心因汇率崩溃、国家违约等原因而被迫接受1998年韩国所遭受的IMF援助性干预及其附加的苛刻要求。与此同时,应提示各国尽量借用本国货币,以避免因货币错配而导致的风险。

 

沃尔夫强调,本书对中国读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他指出,在过去五六年中,中国的储蓄增长主要归功于企业储蓄,而非家庭储蓄。由于中国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赢利,企业通过减员增效后,开始赢利,但政府尚未对这些赢利进行分配,大部分资金仍留在这些企业里。中国政府应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医疗、教育、农村基础设施上,并建立一个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对老人的保障。

其次,中国政策制定者错误地认为,只有借款人应该对未能合理使用借款而导致的失败负责。沃尔夫指出,贷款人也应该关心其客户的信用等级。正是由于借款人无法合理使用这些借款而爆发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如果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此缺乏透彻理解,将很难应对其今后要面对的挑战。

第三,从长远看,中国需要一条更为平衡的发展之路。中国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首要策略是庞大的投资刺激方案,这已经被证实很浪费且不可持续。中国被压制的国内消费应在其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沃尔夫的学术水平深得同行称道。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曾说:没有人能比马丁•沃尔夫更明白、更会解释国际经济和汇率问题。本书视角独特,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它以学术著作的结构体系,综合了近30年来相关的重要研究文献与数据,既对2008年经济危机展开了全面分析,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涵盖了国际金融危机简史和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简史,充分展示了沃尔夫的学术素养与成就。

 

 

徐璐撰稿

 

《下一轮全球金融》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辑和首席经济评论员,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目录

第1章          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之后

第2章          金融自由化:陷阱?还是坦途?

第3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

第4章          从危机到失衡

第5章          暴风雨前的寂静

第6章          走向调整和国内改革

第7章          走向全球改革

第8章          走向更稳定的世界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