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欧洲资本主义的未来》

2011-03-15
阅读: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演化出多种模式。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指导欧洲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否已经失灵?欧洲国家将如何从政治经济政策上和公共话语上进行重大调整?各国社会科学家对这些问题都非常关注。

围绕这些问题,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薇安·A.施密特,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统计数据、调查结果以及其它原始资料基础上,并对来自欧盟、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级官员进行了40余次直接访谈,将她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成果写成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

在这本严谨、规范的学术著作中,施密特选择了自己最了解的、欧洲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最能代表战后三种经济治理模式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研究重点,从一个学者而非政治家的视角,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欧洲国家在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下,各国经济政策调整的深层因素和现实效果,剖析了公共话语在各国政策实践中的多重影响力。

本书论述缜密,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资料翔实,观点客观而中肯。

施密特在书中全面考察了法国、英国和德国在全球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特征。她认为,这三大国家不仅是欧盟三大经济体,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同时代表了欧洲资本主义模式的三种典型。在经济政策上,英国是传统的自由主义、法国是中央集权主义、德国是合作主义;在经济实践上,英国是市场资本主义、法国是国家资本主义,德国是管制资本主义。作者通过对英、德、法三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政策、实践和公共话语方面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比较,试图解答最近20余年一直困扰各国社会科学家的诸多问题。

施密特的主要观点是:全球化和欧洲化是推动变革的重要的经济、制度和思想力量,但全球化和欧洲化并没有造成结果上的趋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和欧洲化压力面前,欧洲所有国家确实改变了各自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然而,这些国家面临的压力在时间上、程度上的不同,它们对压力的反应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同。虽然欧洲国家都采取了经济自由化政策,但这些政策仍然存在差异;各国的实践继续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差别有所缩小;各国的公共话语内容不仅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非常显著。在本书讨论的三个国家中,法国经历的调整量最大、也最有间断性,在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面前,法国不得不比其它国家更多地改变其传统政策和实践,但其公共话语却缺乏法理的充分支持;英国应对全球化压力的调整开始较早,随后开始的公共话语成功地阐明了政策和实践变革的合理性,多数变革不仅满足欧洲化的未来要求而且也符合英国的传统;德国的调整发生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传统政策、实践和公共话语才比较符合全球和欧洲发展的需要,从那时起,德国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和实践,但至今也没有为其公共话语找到充足的法理支持。

施密特在书中还分析了各国政策调整过程中国家、企业和工会力量之间的变化。全球化和欧洲化形成的经济制度、观念性压力以及应对这些压力的政策,毫无疑问对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企业、政府和劳工之间的结构性相互关系。总之,尽管大企业不可能成为“无国籍的”,金融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推动了企业关系结构的变革,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融资更依赖金融市场而非银行或国家,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加上政府的放松管制和私有化,这有助于松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传统关系。政府放宽了调控企业规则,通过监管机构这种更为正式、保持距离的关系代替过去的那种更为密切的行政关系或自我管理,企业开始较少受政府的直接干预或限制,无数的国有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最后,企业的流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政府的自由化趋势,也改变了劳资关系均势局面,企业握有更大的谈判权,因失去了政府的许多传统的保护性支持,劳工权力受到削弱,这使得劳工变得更具对抗性,工资谈判普遍更倾向于依靠市场和谈判分散化。

施密特认为,在政治经济政策的自由化下,所有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并未向市场资本主义趋同;也没有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消亡而引发资本主义二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和管制资本主义,相反,欧洲国家继续保持着战后三种模式发展上的差异性。由于这三种模式均朝着更趋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差异性有所缩小。2000年初,只有英国的市场资本主义得到了加强;德国的管制资本主义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仍趋向竞争性增强;而法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从“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转向了“国家强化”型的资本主义。由于各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文化和历史的差异,这三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各有不同。

2008年的经济危机凸显出这本在2002年完成的著作中提到的观点的前瞻性、普遍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多的同行将该书视为学术经典。其主要学术价值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施密特准确地捕捉到了瞬息变化的全球多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的变化:金融市场和贸易国际化以及全球化公司崛起产生的经济压力;超国家贸易组织和集团力量下的法规和裁决所形成的制度压力;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有关经济或制度变革的思想压力。

2、施密特全面考察了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在国家经济变革中的作用,清晰地描绘出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主导欧洲发展进程的国家各自的政策选择路径。

3、施密特从三种制度主义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论、历史制度主义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论)角度,分析了欧洲国家频繁发生激进变革的诸多原因;作者创造性地将“公共话语”定义为:为了制定一项政策计划并使之合法化,政策主体之间的交流及向公众发布的各种言论。借助公共话语的认知功能和规范功能,她分析了欧盟国家政策实践的演进特性,并探索了欧洲国家政府政策在实践中失灵的根源。

虽然本书主要探讨理论问题,但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在写作中,作者注重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力图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由全局到细节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全书探讨的内容。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施密特在芝加哥大学长期求学过程中养成的规范的学术表述方式,使本书非常适合专家学者、员工和大学高年级员工阅读。在施密特的原著中,有很多冗长、结构复杂的文句,夹杂着法文、德文,中国社会科公司欧洲研究所资深学者的精益求精的译述,为读者细致地清除了阅读障碍。

徐璐撰稿

作者简介

薇安·A.施密特,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曾在欧美多所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教授。

本书目录

前言 欧洲通向未来之路

第一部分 经济调整政策

第一章 全球化与欧洲化的挑战——对国家主权和控制权的影响

第一节 全球化

第二节 欧洲化

第三节 结论

第二章 英国、德国和法国政策调整的动因和机制

第二部分 经济调整实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三种模式还存在吗?——政策变化与压力增大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 英国、法国和德国经济实践调整的动因

第三部分 经济调整的政治学

第五章 公共话语的分析框架——变革政策和实践的政策建构和合法化

第六章 公共话语的作用——英国、法国和德国调整的政治动因

结语 欧洲资本主义的未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