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影响力心理学》

2009-12-28
阅读:

“女儿五岁半了,人见人爱,不过最近有个情况,让我很头疼——她太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了!宁可自己委屈,也不让别的小朋友难受,但回到家就会大哭。

比如昨晚,我去幼儿园接她时,她让我看一张卡片,原来是他们班的小朋友玲玲送的,圣诞节到了,玲玲给同班的其他小朋友都送了。女儿告诉我她手里这张本来是玲玲送给俊俊的,但是俊俊喜欢她的,要和她换,她就换了。到了家,她就开始哭,问她,才知道她其实是不愿意和俊俊换的,我问她既然不愿意,为啥还要和俊俊换呢?她说:‘我怕俊俊哭啊!’我无语了。

这种事情发生了好多次,每次都是回家后不高兴,委屈,抽泣。问她原因,都是为了不让班上某个小朋友难受或哭,她会违心的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回来后,她就在我怀里哭。

为别人着想是好事,可我真的不愿意她为了别人不哭而让自己哭!咋办呢?看着她哭,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这位为难的母亲描述的情况,其实在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只是在小朋友中,缺乏说“不!”的勇气的人数会更多一些。在菲利普·津巴多和迈克尔·利佩的《影响力心理学》一书中对相关问题有详细的剖析。

《影响力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你是如何影响他人,反过来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的。本书包括了社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甚至阈下影响。它是对社会心理学在影响、说服、服从等方面研究的一个精辟总结。学习这本著作不仅让你能够掌握一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你能够发现和意识到你周围的社会影响的存在。这种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解放。它使得你能够对人性、人生和人心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自1968年以来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卡尔·霍夫兰在耶鲁大学“态度改变研究计划”中做研究工作,后来在纽约大学期间,他研究了认知不协调中的公开从众方式和社会影响。他独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包括:归属感、去个人化、攻击及认知不协调的动机效果。除此之外,他还从事过匿名、破坏行为和害羞行为的现场观察、归因分析和相关变量研究。津巴多最主要的工作是他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有效地证明了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目前津巴多博士主要研究为什么正常人会对他们自己的有些行为做出病态的解释,以及研究时间概念是如何影响到个体和群体的行动的。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领域最经典的也是再版次数最多的最佳教科书之一。

从1982年开始,迈克尔·利佩(Michael R.Leippe)开始担任阿德菲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一直任教至今。利佩于1979年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亲自参与并受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所从事的影响方面研究的熏陶,他的研究试图对社会影响的认知反应做出理论分析。迈克尔·利佩与他人合作研究了大众媒体说服的认知加工过程。他也与他人合作,研究了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来解决法律心理学的问题,例如目击者的证词等。从那以后,利佩从事了很多有关说服,认知不协调和法律情境中态度改变和影响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从事了联邦政府资助的有关儿童目击证词可靠性的研究,以及如何帮助陪审员和其他寻求事实真相的人区别准确或不准确的目击者的记忆。他同时还在研究说服情境的观众参与心理。利佩博士著述颇丰,发表了25篇以上的研究论文和著作。

在谈到本书在大陆的出版时,菲利普·津巴多说:

“我非常高兴地得知中国读者有机会阅读《影响力心理学》一书的中文译本。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和发行,对我而言,有三重意义。

首先,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一直都在为中国人提供欣赏自己生活的指导,这些古老的智慧与心理学的智慧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试图对人性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帮助每个人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不过据我所知,传统的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我猜测,这一延迟的发展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因为传统的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的则是集体、家庭和社会对个人行动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对传统心理学的个人主义倾向形成抵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使得我们更关注个人和他所属的群体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是如何行动的——这些情境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背景。此外,社会心理学家也开始讨论创造、维持和赋予情境合法性的社会系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包括本书的作者都在试图通过研究各种社会力量系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等等是如何影响社会情境,而情境又是如何与个体互动,来创造出结合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维范式的新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重意义是,该书涉及的观念和研究可能对当前日益变化的中国社会具有应用的价值。世界上还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着如此剧烈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随着中国逐渐地成为世界工业、商务、金融和政治中心,变化恐怕会成为中国人甚至世界人民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所知的中国人所体会到的变化可能包括从农村到大城市的迁徙、家庭结构的改变、工作方式的调整、教育体制的革新,甚至文化价值体系的突变等等。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还通过互联网、电影和流行音乐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球社会,他们的生活与几十年前他们的长辈所能体验到的生活可能有天壤之别。我可以大胆地说,中国就意味着变化(China is change)。伴随这些社会巨变的是沟通方式的革命。在人与人之间,在普通人与控制着成为好的公民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人之间,交流和沟通尤为重要。为了社会、家庭、公司、团队等各种群体的利益,我们就应该在行为、价值和态度上朝某个方向改变。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能帮助你对这一领域有更好的了解。它能使你明白你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反过来你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的。了解社会影响的过程,起码会对你有两种影响结果:第一,这一知识会使你在希望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时,变得更有影响力;第二,这一知识也能帮助你抵制你不需要的从众、屈服和盲从的压力。

第三重意义是,下一代中国的心理学家在了解西方心理学有关态度改变和社会影响的工作之后,能够从事新的研究,发展新的理论来改进和提高这一令人痴迷的研究领域的知识水平。它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研究人性是如何受社会条件影响的。中国人的智慧应该能在这一最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上有所作为,我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欣赏到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题鲜明,写作风格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本书的适用对象不光是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也应该包括那些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新闻、外交、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工作的人,还包括所有关注自己和社会的人。”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如是说。

徐璐撰稿

附:本书目录

第1章 影响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第2章 直接的影响力:从众,服从,互惠和承诺

第3章 先改变行为,后改变态度:当行为成为信念

第4章 请相信我:通过说服改变态度

第5章 如何使说服更持久

第6章 小心!别受那些你不需要的影响

第7章 有时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改变你

觉察与意识:结束语

最新动态